STEAM GROUP
蓝色档案 Blueアカ
STEAM GROUP
蓝色档案 Blueアカ
132
IN-GAME
434
ONLINE
Founded
March 28, 2023
Language
Japanese
Location
Japan 
对于蔚蓝档案剧情,我的一些思考与看法——————————日服Yuuka③
steam字数限制,我分为两段来讲,那么承接上文

1-4 在《伊甸条约》中登场的组织1-5 “3”的变化

  我们先在这里将《伊甸条约篇》中登场的组织重新进行一览。

  以已经存在唯一立绘的成员为「主要人物」。补习部的成员以补习部作为本籍。

这里我列下一个表格供大家理解

圣三一的组织 主要人数 主要人物 其他关联人物
茶话会 3人 渚 未花 圣娅 日富美
修女会 3人 樱子 玛丽 日向 花子
正义实现委员会 3人 剑城 莲见 真白 小春 一花(一花仅台词出场过)
补习部 4人 日富美 梓 花子 小春
救护骑士团 3人 花绘 芹奈 美弥
圣三一自警团 1人 铃美 铃纱

虽然多少有些牵强,但我想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圣三一的主要组织多由三人组成。

  阿里乌斯SQUAD是四人组织,也给人反抗三位一体的感觉。

1-5  “3”的变化

  如果“3”对圣三一来说是安定的神圣数字,那么它的变化就意味着圣三一本身也在变化。

  渚的疑心和未花的暴走等,圣三一的首脑茶话会的混乱发端于圣娅的失踪(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死亡)。理所当然的,由于“3”中安定的一部分被破坏,圣三一的政情变得大为混乱。

  因为圣娅的暂时退场,茶话会剩下的“2人”,渚和未花想以各自的形式试图恢复圣三一的“3”的秩序。可以说,她们为了填补圣娅的空缺而不约而同地分工,对渚来说就是格赫娜,对未花来说就是阿里乌斯。但是她们似乎都拘泥于“3”,想要与格赫娜缔结条约的渚想忌惮阿里乌斯,秘密协助阿里乌斯的未花想要对抗格赫娜。

  而意外被卷入这场纷争的补习部,从结果来看,她们反抗了与圣三一的这种保守、排他的思想。

  补习部,虽是顺势而为的补习社团,但“4人”本身作为社团存在的意义逐渐变大。渚所说的「背叛者」,是守护着阿里乌斯学校的“异端”梓的她们,也就是可能改变依照“3”获得安稳的圣三一结构的存在。渚这样不单是某一人,而是连补习课部本身都要舍弃的行动,可以说是为了回归到传统的“3”。

  故事前半的最后,由于梓的离开,补习课部恢复了原本只有“3”名圣三一学生的面貌。当然,这是悲剧性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吊车尾们的补习课部是“4”而不是“3”已经理所当然。


故事里,在与想要回归到“3”的渚和未花的对立中,玩家被引导到想要打破圣三一对“3”的盲目信任的方向上。

  本来就有许多实装学生所属的格赫娜,玩家心理上自然很难将其作为舍弃的对象。再通过让玩家关照有退部和退学危机的补习部,这里ba的剧本就给玩家植入了对“舍弃”的忌避感。同时也使读者认为经常作为反派到处跑的阿里乌斯学校的同学也不是应该打倒的对象,或许作者在这一点上就巧妙地安排了故事的发展方向。

  在《伊甸条约》篇的高潮部分,补习课部的成员们与梓合流,日富美带着作为“第四人”和“第四校”阿里乌斯的代表梓,发出了响亮的宣言,由此新的“伊甸条约组织(ETO)”得以制定。可以说,这正象征着新时代的圣三一打破“3”的桎梏。从结果来看,在没有出局者的情况下,茶话会重回三人时期(圣娅回归,未花暂时保留),修女会与救护骑士团开始参政,圣三一未来说不定就会变成“3+α”的形式。

3.2.原典视角下的《伊甸条约》篇

  圣三一的数字“3”是如何随着形势发生变化的。接下来,我将以《圣经》为中心,介绍《伊甸条约》篇的主题是如何使用的。

    2-1 圣三一与格赫娜的关系

  如果说有着天使般的羽毛、基督教主题随处可见的圣三一是神圣的学校,那么格赫娜的主题就是与之相反的恶魔。在《圣经》中,格赫娜是《约修亚记》中出现的欣嫩子谷,指的是耶路撒冷南部的山谷。自古以来被用作焚烧场,在基督教中也代指地狱的意思。

  格赫娜这个地方原本就是垃圾焚烧场,渚把补习部当成垃圾箱这件事很有趣。正如1-5中所写,渚和未花的行动是想要回归到“3”。在她们想要舍弃“垃圾”的态度上,也能看到共同点。

在伊甸条约的伊甸(乐园)原型《创世纪》中的「伊甸园」中,恶魔撒旦被视为唆使夏娃的蛇。在以此为基础的弥尔顿的著作《失乐园》中,恶魔们建造了「伏魔殿」,企图反抗神。ba里「万魔殿(Pandemonium Society)」的主要人物真琴,在条约上可恶地欺骗并陷害了圣三一,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那么,真琴是与人类为敌的蛇(撒旦)相当的角色吗?这么一想,似乎也并非完全如此。真琴自己就是被挑唆的一方还遭受了爆炸袭击,如果把她看作奸计高明的蛇,说好听点太朴素,说难听点太愚蠢。她虽然给别人带来了麻烦,但还不成熟,在ba里并没有被描写成应该打倒的敌人。

因为ba并不是只站在圣三一一边的故事,所以与《圣经》的情况多少有些不同。这么一想,恶魔这东西,与其说是邪恶的象征,不如说是包含了历史上被认为是恶魔的异教徒、异民族,再扩大一点就是包括外国人的立场,这样的解读也并非不自然。

  顺便一提,在现实中也有与伊甸条约(Eden Treaty)同名的条约。那就是1786年的英法通商条约《伊登条约》。长期处于敌对关系的英国和法国,突然间缔结了经济合作关系。有趣的是,伊登条约在签订后招致了法国(天主教国家)的混乱。虽然英法是基督教国家之间互相争斗,但这两个敌对的国家之间的条约是否也有可能成为《伊甸条约》篇的基础之一呢?

  1786年法英签署了英法通商条约,条约允许法国进口英国制成品,也称为伊甸条约。据说英国的工业产品流入法国,损害了法国工业,为法国大革命做出了贡献。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被毁,回到拿破仑时代的保护贸易。

    2-2 scapegoat(赎罪的山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替罪羊”这个词引用自《圣经》。

  替罪羊出现在《圣经》中的《利未记》。在赎罪日,司祭把双手放在山羊头上,把百姓的所有过错都转移到山羊身上。接着,山羊被放逐到荒野,带走人民的罪孽。这样百姓就会得到净化。

“作为蒙受罪过的牺牲品存在”在《伊甸条约篇》中也多次出现。那就是对渚而言的补习部、是对未花而言的格赫娜、是对阿里乌斯而言的圣三一和格赫娜、是对补习部而言的梓、是故事中的阿里乌斯。

  正如前文所述,这个故事是一场「不舍弃」的战斗。保护弱者,为他们创造容身之处。这也是《对策委员会》篇、《发条之花的帕凡舞曲》篇,以及继《伊甸条约》篇之后的《卡班诺的兔子》篇的共同主题。夏莱老师的根基是对孩子们的慈悲目光,舍弃这一点是不可取的。正因为如此,在《伊甸条约》篇作为结束一年的末尾中,圣三一、格赫娜、阿比多斯集合在一起对抗敌人,比单纯的全员集合更强而有力。

    2-3 该隐的杀人

  正如我以前的专栏所述,《伊甸条约》篇是一段让蔚蓝档案所说的「清澈而透明的青春」本身受到威胁的插曲。最大的危机与其说是谁的死,不如说是梓这个主要角色「会不会杀人」。死亡本身在这个世界,已经有星野面对阿比多斯学生会长的死。另一方面,杀人已经被视为无法回到日常生活的大罪。

  《圣经》中最早的杀人故事是《创世纪》中该隐杀害弟弟亚伯的故事。这是继《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堕胎的故事之后,又一个关于人类罪恶的故事。 

“经典中最初出现的「杀人犯」,似乎只用一个石头就杀了人。”
纱织似乎对梓说的是该隐(3章)

  伊甸条约的签订以失败告终,然后是「梓会杀人吗?」的危机。这与《创世纪》中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到该隐被杀的过程相似。

  顺便一提,在《创世纪》中,之后就是诺亚方舟登场的洪水情节(vol3的含金量),在以基沃托斯(方舟)为舞台的蓝色档案中,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失望的神就会引发洪水吧?

  总之,这次杀人的罪名很快就被回避了,故事再次回归平静的日常生活。

  另外,该隐杀弟亚伯是出于嫉妒,认为上帝偏袒亚伯,也能对应上纱织自己。

    2-4《传道书》与智慧

  经常出现的「Vanitas vanitatum omnia vanitas」这句话引用自《传道书》。ba翻译为「一切都是虚无。无论走到哪里,一切都只是虚无」。日语中也有「多么空虚,一切皆是空虚」的翻译。

  2-5 圆满结局与信仰

  在《伊甸条约篇》中,「乐园的存在证明」这个问题不知不觉间被转换成了「相信乐园」。日富美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希望世界也能如此美好。即使眼前的现实呈现出地狱般的景象,自始自终也不应该放弃「还有一线希望」的信念。
故事的高潮,随着日富美的宣言,云开雾散、露出蓝天,这个场景也使用了「奇迹」这个词。借由奇迹使自然臣服的场景在《圣经》中也多次出现,如摩西分海、耶稣平定风浪等。

我既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也不是这次谈论的基督教的信徒,所以关于人们在宗教中的信仰的,我没什么可谈的。但我觉得,日富美这种「希望是这样」的愿望,更接近于把教义作为模范来实践、创造出更美好世界的信仰姿态。

  《伊甸条约》篇骚动的原因,在作品中被称作「难以置信」。如果,谁能更加相信谁的话,说不定就能避免这样的局面了吧。最终,日富美她们信仰世界是幸福的,故事由此走向了圆满的结局。

4.后记
以上的文献资料搜集,依旧是根据和贴吧老哥讨论,以及看到B站优秀的剧情解析,加之我自己也略有翻过圣经以及反复阅读ba剧情得出来的推论

不得不说,伊甸园篇能成为BA成名之作实至名归,有深度的剧情,以及文献记载,和让各位sensei感受到的冲击力都可以看出,伊甸园篇还有太多秘密和剧情值得大家细读

谢谢你阅读我的思考与看法,也希望您能提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