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anronpa 2: Goodbye Despair

Danganronpa 2: Goodbye Despair

Not enough ratings
人物分析:狛枝凪斗
By Etern4lNightm4re
本指南旨在帮助已经通关弹丸论破2的玩家系统性地了解狛枝凪斗。

这应该是市面上对狛枝凪斗最深层次的分析。

码字不易,若您喜欢,请点赞或礼物支持!谢谢!
2
   
Award
Favorite
Favorited
Unfavorite
1:狛枝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会成为后续分析的基石。与此同时,这个问题又非常地简单,因为早在第一章狛枝就已经自白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
“我很喜欢各位【超高中级】的同学···也很尊敬各位【希望的象征】。对···我由衷地爱着各位那些被称为【希望】的才能啊。所以···我不希望你们输给区区的自相残杀。我希望你们能证明,不论面临多巨大的【绝望】,【希望】绝对不会输。我希望各位证明【希望不会输给绝望】啊!”

“你想嘛,敌人越强,自己也会变得越强···这是一定的吧?也就是说···只要遭遇的绝望越强,大家的希望应该也会增强吧?我呀···想看那道光啊。为此,我想成为大家的踏板。我希望能让大家的希望发光···只是这样罢了。没错,我追求的是可以战胜任何绝望的【强大希望】啊!”

狛枝追求的就是【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而这也是狛枝挑起【自相残杀校外教学】的动机。请注意,狛枝追求的不是【希望】,而是在【希望】之上的【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这一点在后续的分析中会被着重强调。


图1-1
2:狛枝的【希望】到底是什么?
这是了解狛枝最核心的问题,因为狛枝的所作所为的动机都来自于他对【希望】的追求。换言之,只有了解狛枝的【希望】,才可以着手了解他行为背后的意义。

狛枝在个人好感度剧情中谈到了自己对【希望】的理解。

Originally posted by 狛枝个人好感度三:
“所谓的希望,就是乐观的意志和才能···因为这些而产生的绝对性的【好东西】!”
“所以,只要还有希望种子存在,我就能够心甘情愿为它杀人···心甘情愿为它死去。像我现在这样正在拯救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希望啊!”

大致总结一下,
  1. 【希望】是由意志和才能组成的。
  2. 【希望】不是相对的概念;【希望】是绝对的力量。
然而,我们依然很难具象化狛枝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因此,我们需要逆转一下思路,从狛枝的行动中找到他的【希望】。而答案其实在第一章狛枝帮助花村的动机中就已经揭示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后:
“因为···花村也是怀着【强烈的希望】,才会下手行凶吧?换言之,他的行动也是出自希望···既然有这么强的行动力,或许他才是我追求的目标吧?”

不难看出,狛枝的【希望】包含两个要素:
  1. 基于意志的强动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无论好坏)
  2. 基于才能的高行动力——持坚定不移的态度付诸实践(无论好坏)
花村基于意志的强动机是什么?是黑白熊提供的【校园生活记忆】,具象化则是【想见母亲一面】。
花村基于才能的高行动力是什么?是利用【超高中级的厨师】的能力击杀了十神。
因此,狛枝帮了花村。

可是,问题来了。花村同时具有基于意志的强动机和基于才能的高行动力,那么按照这个理论,【希望】已经到来了,狛枝没有理由帮助花村。那么为什么狛枝要帮助花村呢?

因为狛枝想要的不是【希望】,而是【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花村虽然是【希望】,但他似乎在转变为【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花村出现了什么问题?花村在班级审判中的表现得非常“慌”。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后:
“如果让他(花村)就这么慌下去,这次的审判可能就会搞砸了吧?”
“【我就算死掉也无所谓,所以专心让花村脱罪···】我是这样想的。”

狛枝认为花村没有办法独自一人应对班级审判,所以施以援手,帮助花村战胜【绝望】,即在班级审判中来自于其他【希望的象征】的压力。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后:
“就是【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啊。我只是想要确认那一点才帮助他的!”

因此,狛枝的【希望】其实包含三个要素:
  1. 基于意志的强动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无论好坏)
  2. 基于才能的高行动力——持坚定不移的态度付诸实践(无论好坏)
  3. 战胜【绝望】——克服困难(战胜达成目标过程中的阻力)
可是,问题又来了。狛枝在个人好感度剧情中谈到了自己对【希望】和【绝望】的理解。一句话总结,狛枝并不认为【绝望】是【希望】的对立面,而是微不足道的东西罢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狛枝个人好感度三:
“怎么会呢!绝望什么的才不是那么严重的东西!绝望这种东西···就像我之于你们一样,只是个微小又无聊,一点价值也没有用的东西罢了!”

而第三个要素(战胜【绝望】)却不可置疑地把【希望】和【绝望】推上了对立的关系,这和狛枝本人的描述是不符的。因此,我们需要再次修正狛枝的【希望】第三要素;而途径就是狛枝对【绝望】的理解。


图2-1
3:狛枝的【绝望】到底是什么?
如果稍微接触过一点辩证法,我们可以知道【希望】和【绝望】的关系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即【希望】和【绝望】互相矛盾,但是二者的斗争却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为什么狛枝如此轻视【绝望】呢?其原因不是因为狛枝没有学过辩证法(笑),而是他对于【绝望】的定义就是【希望】,只不过是不同角度的【希望】罢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二章,班级审判:
“凶手和不是凶手的大家···分成两边的希望努力想抓住唯一的一个希望···希望同志们之间的冲突才是最美的!这就是···班级审判该有的模样!”

虽然出自第二章的班级审判,但是这无疑已经揭示了狛枝对【绝望】的看法。
凶手的【希望】是什么?是自己赢得班级审判;【绝望】是什么?是非凶手赢得班级审判。
非凶手的【希望】是什么?是自己赢得班级审判;【绝望】是什么?是凶手赢得班级审判。
对于其他【希望的象征】而言,自己是不是凶手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会有具体的属于自己角度的【希望】和【绝望】。例如,日向不是凶手,那么他就会认为【希望】是【希望的象征】赢得班级审判,【绝望】是凶手赢得班级审判;田中是凶手,那么他就会认为【希望】是自己赢得班级审判,【绝望】是【希望的象征】赢得班级审判。
而对于狛枝而言,他虽然有自己的角度,但他一直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整个班级审判。凶手的【希望】就是非凶手的【绝望】;非凶手的【希望】就是凶手的【绝望】。因此,狛枝认为【绝望】根本不存在,班级审判的本质不过是凶手的【希望】和非凶手的【希望】互相打架罢了。胜出的那个【希望】,才更有资格成为狛枝心中的【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

因此,狛枝的【希望】三要素其实是:
  1. 基于意志的强动机——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无论好坏)
  2. 基于才能的高行动力——持坚定不移的态度付诸实践(无论好坏)
  3. 战胜对手的【希望】——克服困难(战胜达成目标过程中的阻力)


图3-1
4:狛枝如何达成【希望】?
根据第2部分和第3部分的分析,狛枝要做的,就是在确认一个人有前两个要素(基于意志的强动机+基于才能的高行动力)的情况下,帮助这个人完成第三点(战胜对手的【希望】),即使自己死亡也在所不惜。

可是如果以下两个问题发生了的话,狛枝会怎么办?
  1. 如果意志无法转化为强动机?
  2. 如果才能不能转化为高行动力?
难道是慢慢地等待意志和才能自然地转化为强动机和高行动力吗?狛枝才没有这样做。狛枝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手段,强行把意志转化为强动机,把才能转化为高行动力。早在第一章狛枝就已经被七海看破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
七海:“搞不好就是故意这样安排的吧?”
花村:“···咦?”
七海:“狛枝同学想把我们卷进自相残杀···而且谜团越复杂越好···也许他为此【故意】让花村同学看到自己的计划吧?然后···希望花村同学的计划也介入其中···期待让谜团越来越复杂···”
狛枝:“嗯···对啊。我确实是希望这样。”

所以为了具象化心中的【希望】,狛枝要做的事情有三件:
  1. 在【希望的象征】没有强动机时,【故意】将其意志转化为强动机
  2. 在【希望的象征】没有高行动力时,【故意】将其才能转化为高行动力
  3. 在【希望的象征】在转变其【希望】为【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的途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对立的【希望】时,伸出援手
有一点需要注意,狛枝为了【希望】出手并不等于为了【希望】站队。实际上,狛枝并不会轻易地站队。第一,狛枝有着具体的站队时机,即在【希望】遇到困难而无法进一步抵达【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之时。以第一章班级审判为例,狛枝是在花村表现出慌乱情绪之后才开始施以援手的,第2部分已经分析过了。第二,狛枝有着具体的站队标准。以第一章班级审判为例,虽然狛枝帮助花村是希望从花村身上得到【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但是狛枝并没有在班级审判中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站在花村的立场上。相反,在班级审判进入瓶颈时,狛枝会鼓励各位【希望的象征】。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
“没有意义···没有比这更绝望的词了呢···但不能放弃呀!我们必须怀着希望积极地努力!能像这样不断重新站起来,更证明你们是【希望的象征】啊!”
“来吧,日向···让我看更多你的希望吧。你能用你的希望打碎花村的希望吗?”

与此同时,狛枝在看到花村败局已定时,毫不留情地对花村落井下石。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
“花村···我也一样觉得很可惜啊···看到崇拜的人的【希望】极限,我很落寞啊。该说是有种梦想毁灭的感觉吗···”
“唉~有点失望呢···丑陋的垂死挣扎不像超高中级的你会做的事呀。那个应该无法称为【希望】吧?”

为什么狛枝不会轻易地站队?这是因为,狛枝站队的标准永远是【希望】的大小,而不是【希望的象征】这一【希望】的载体,更不是所谓“正义”与“邪恶”。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二章,非日常篇:
狛枝:“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贡献力量。”
七海:“你想为谁贡献力量?凶手?还是我们?”
狛枝:“···这还用问吗?我永远都是站在【希望】那一边喔。”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二章,班级审判:
左右田:“所以你到底是站在哪一边的啊!”
狛枝:“我只是站在【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那边唷。”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非日常篇:
日向:“你想要这样···再度帮助凶手吗?”
狛枝:“我说过···我不是想要帮助凶手···这点至今都没有变过啊···只是···为了要让【希望】更加耀眼而已,要我说几次你才懂?”

通俗地来讲,【希望】越大,狛枝就帮谁。直到更大的希望完全吞噬掉更小的希望为止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非日常篇:
“【强大的希望】吞没【弱小的希望】,是很自然、理所当然的事啊。”

狛枝帮助花村,是因为在黑白熊提供动机【校园生活记忆】之后,花村的【希望】,即【想见母亲一面】,远大于【希望的象征】的【希望】,因为其他人都没什么意愿动手杀人。
狛枝帮助【希望的象征】,是因为【希望的象征】的【希望】,即找出凶手,远大于花村的【希望】。

那么狛枝怎样才能自如地切换站队呢?

答案之一就是言弹(证据)。狛枝需要尽可能早地收集到尽可能多的情报,梳理出正确的证据和无关的信息,并尽可能快地独自拼凑出事件的原貌。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非日常篇:
“话虽如此···这次的我该以什么样的立场处理事件呢?支持付诸行动的凶手···还是支持其他人呢···为了看清【真正的希望】存在于哪一方,我必须好好地面对事件和谜团呢。啊哈···啊哈哈哈哈···”

这就是为什么:
  1. 狛枝往往在证据收集阶段独自一人;
  2. 狛枝一般不轻易分享自己的情报;
  3. 相比于直接告诉自己收集到的情报,狛枝更倾向于鼓励【希望的象征】自己去调查,比如在第二章调查阶段鼓励日向去海滨小屋探索凶手脚印的真相;
  4. 狛枝分享的信息在班级审判中往往具有很高的推动性,比如第二章调查阶段狛枝分享的关于软糖的情报直接清洗掉了班级审判中对西园寺的嫌疑;
  5. 和狛枝一起调查的时候会很有效率,比如在第二章中把涉及到【暮光症候群杀人事件】的所有相关人物召集到机场以便询问。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非日常篇:
“遇到不懂的事就依赖别人,这是坏习惯喔。在问之前先自己调查看看吧?”

另一答案则是参审风格。狛枝的参审风格独树一帜,他不像日向一样担任起推理大梁,也不像七海一样在班级审判进入到瓶颈时领导【希望的象征】重新梳理以找到遗漏的蛛丝马迹。狛枝更像是一个蠢蠢欲动的旁观者,非必要时不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必要时的积极参与几乎集中在启发【希望的象征】推动审判(主要是日向)上,比如在第二章班级审判中启发日向找到对应【暮光症候群杀人事件】中的【希望的象征】。

凡事也有特例,狛枝也一样。狛枝虽然不会轻易地站队,但是在满足特定条件下,狛枝会毫不犹豫地站队并提供绝对的帮助。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三章,非日常篇:
日向:“你这样假装好心提示我···但反正你又是站在凶手那边的吧?”
狛枝:“讨厌啦···我没有要站在凶手那边啊。我只是站在怀抱希望行动的人那边···只是这样罢了。正因如此···这次是特例。”

而这个条件就是【与希望为敌】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三章,班级审判后:
“正因如此···我才不能原谅她啊。因为她不是为了【希望】,而是为了【绝望】杀人···怎么可以容许这种事呢。”

有趣的是,狛枝虽然向往着【希望】,但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希望】。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二章,起始:
“有才能的人不是用【成为】的···而是最初就带着那样的器量而生。没错···像你们一样。所以我才会这么尊敬大家。啊,话先说在前头,这跟向往是不一样的喔。向往···是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样的人吧?我的心情和那种厚脸皮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非日常篇:
“而且···像我这种人渣如果要派上用场,就只能为了大家赌上性命了呀。”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其实就藏在狛枝心中【幸运】和【希望】的联系中。我会在第5部分分析狛枝的【幸运】和【希望】的联系,并在第6部分为大家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
5:狛枝的【幸运】是什么?【幸运】和【希望】的关联是什么?
单从狛枝的个人描述来看,【幸运】是【希望】的前提,即如果一个人不【幸运】,那么他是没有【希望】的。然而,我们依然不清楚前提的表现形式具体是什么。

Originally posted by 狛枝个人好感度剧情六:
日向:“狛枝···你只要老实回答一个问题就好···如果幸运根本不是你的才能···那你会怎样?”
狛枝:“这样的话,我一定是···过着没有希望也不绝望,无聊而平凡的安稳人生吧。”

与分析狛枝的【希望】相似,要想真正地搞清楚【幸运】和【希望】的关联,必须要先知道狛枝的【幸运】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狛枝对【幸运】的定义。

Originally posted by 狛枝个人好感度剧情五:
日向:“你想说···这是一种绝对性的力量吗?”
狛枝:“没错!就是那个!对我来说的确就是如此!···话是这么说,也只是个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控制,有严重缺陷的力量而已。”

大致总结一下,
  1. 【幸运】是绝对的力量。
  2. 【幸运】不受人的主观控制。
  3. 【幸运】有重大缺陷。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解读这三条信息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第2部分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了狛枝自己对【希望】的看法:
  1. 【希望】是由意志和才能组成的。
  2. 【希望】是绝对的力量。
意志和才能从何而来?狛枝在后续给出了答案:天生的。而这也就代表着,由于组成【希望】的意志和才能是天生的,那么【希望】也是天生的。继续往下推,既然【希望】是天生的,那么【希望】的前提——【幸运】也是天生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非日常篇:
“拜托别说什么···你自己也想成为希望之类的蠢话哦。你听好···能成为希望的,只有怀抱存出色才能和坚定意志的人···而这点···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了。不是靠后天努力得到的啊!能成为希望的,只有被希望选上的人而已啊!”

那么这是否代表对于狛枝而言,【幸运】和【希望】是平行关系?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虽然狛枝因为其【超高中级的幸运】被选定为【希望的象征】之一,但他始终不认为自己可以得到【希望】。因此,【幸运】和【希望】的关系只可能是上下级的关系,即【幸运】带来了【希望】。又因为【希望】由意志和才能组成,所以【幸运】带来了意志和才能,而意志和才能共同组成了【希望】


图5-1

可是,问题来了。我们的模型依然不能回答以下的两个问题:
  1. 为什么【幸运】是力量?
  2. 为什么【幸运】有重大缺陷?
所以,我们还需要对狛枝的言行进行深度深度挖掘。所幸,答案其实早在第二章就很隐晦地传递给我们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二章,起始:
“有价值的人和没有价值的人,从出生的瞬间起就被清除区分了。没用的人不管多努力,也无法成为有价值的人···【努力导致成功】这种话···根本就是天大的误会。”

狛枝引入了几个新的概念,【价值】,【努力】,和【成功】。总结一下,狛枝认为【价值】是先天决定的,但是【价值】是需要被体现出来的,其尽头就是【成功】。然而,狛枝既没有认为有了【价值】就等于有了【成功】,又没有否认【努力】的作用,只是强调了没有【价值】的【努力】不能带来【成功】。换句话说,狛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只有当【价值】和【努力】同时存在时,才会有【成功】


图5-2

那么,【价值】,【努力】,和【成功】分别代表着什么?了解了它们,我们才可以彻底地了解狛枝的【幸运】以及【幸运】和【希望】之间的关联。

【价值】其实非常好理解,我们把图5-1和图5-2合并起来就知道了,即【希望】就是【价值】。换句话说,【希望】带来了【价值】


图5-3

该怎么了解狛枝的【努力】和【成功】呢?狛枝并没有在游戏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的解释。那么,我们不妨再次逆转思路,把问题从【狛枝的努力和成功是什么】逆转为【狛枝做了什么】和【狛枝想要得到什么】。这样的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狛枝努力地做了什么?在第2部分和第4部分的分析中已经谈到了,狛枝要做的就是帮助【希望】转变为【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

狛枝想要得到什么?其实就是第1部分的答案,即【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

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我们用流程图表示出来(与图5-3合并后优化):


图5-4

而这,就是狛枝所有的秘密。根据这个模型,目前为止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可以不难推测出狛枝的【幸运】到底是什么:
  1. 【幸运】是绝对的力量,因为【幸运】是天生的,并且【幸运】可以带来价值
  2. 【幸运】是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控制的,因为【幸运】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努力得来的
  3. 【幸运】有重大缺陷,因为【幸运】虽然可以直接带来【希望】,但【幸运】不可以直接带来【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
我们也可以理清【幸运】和【希望】之间的联系:
  1. 【幸运】和【希望】都是天生的,但没有【幸运】就没有【才能】
  2. 【幸运】带来了意志和才能,而才能和意志组成了【希望】。
6:为什么狛枝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希望】?
在看完第5部分的分析后,各位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吗?

答案就藏在图5-4中。按照狛枝的想法,【幸运】带来意志与才能,而意志与才能合并为【希望】。但是狛枝和其他【希望的象征】不一样的是,只有狛枝的才能是【超高中级的幸运】,即【幸运】本身。而狛枝认为【幸运】又不是才能,所以就导致狛枝无法架起心中才能和【希望】的桥梁,进入了【幸运】→才能→【幸运】的死循环


图6-1

为什么狛枝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希望】?归根结底,是因为狛枝坚信自己的才能,【超高中级的幸运】,根本不算才能。即使【超高中级的幸运】比【幸运】高级,它依然脱离不出【幸运】的范畴。正是因为如此,狛枝虽然想得到【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但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给其他【希望的象征】打辅助,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成为通向【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路上的一块【踏板】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二章,起始:
“所以拜托···请让我提供协助···如果打算杀了我,请务必让我参与那个计划。我想成为让大家发光发热的踏板。想让大家顺利地杀了我···”
7:为什么狛枝认为自己可以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
狛枝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多次表达了自己可以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实际上,第五章狛枝的计划就是为了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而准备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五章,班级审判后:
“这下子,我的任务就全部结束了···我可是深信着。我的行动一定可以成为世界希望的基础。然后···如果真的变成这样···赞美我吧。把我的丰功伟业传下去。建造我的铜像。尊敬我。叫我···超高中级的希望。”

等等。狛枝不是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希望】吗?那么为什么他反而会认为自己可以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实际上,狛枝认为的【希望】和【超高中级的希望】本质上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独立关系。换句话说,对于狛枝而言,【希望】和【超高中级的希望】本质上是两码事;不可以成为【希望】和可以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能同时存在。为了理解这个结论,我们需要从狛枝【超高中级的希望】的定义入手。

【超高中级的希望】是狛枝在第四章班级审判后到第五章为止提出的新概念。所以,我们不妨先看看狛枝在提到【超高中级的希望】时,他是和哪些其他信息绑定在一起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班级审判后:
黑白熊:“不过,要说不幸,你应该也一样吧?从被卷入这种事件的那一刻起···”
狛枝:“是吗?我倒觉得很幸运耶?”
黑白熊:“···咦?”
狛枝:“竟然能遇到这么庞大的绝望,反而可以说是一种机会吧?在这座岛上没有人靠得住···所以只能由我来···如果可以排除这座岛上的绝望,我应该就能成为真正的希望。不是踏板···而是真正的希望···比方说···成为被称为【超高中级的希望】的存在!”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五章,起始:
“如果,我把这座岛上所有的绝望消除,我可以当上吗?可以当上···超高中级的希望吗?”

不难看出,狛枝认为达成【超高中级的希望】的先决条件是排除这座岛上的绝望。这座岛就是贾巴沃克群岛,毋庸置疑;那么绝望是谁?其实绝望就是【超高中级的绝望】,或者说除了【叛徒】外的所有【希望的象征】。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六章,班级审判:
“对···他看到那份资料,知道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都是【超高中级的绝望】···才会在那个时想要杀死【叛徒以外的所有人】。”

狛枝是通过哪份资料知道这个信息的?是通过破解绝命终结室得到的【希望峰学园档案】。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非日常篇:
黑白熊:“狛枝同学,恭喜你!竟然破解了绝命终结室。而且···还用最高难度的6分之1几率来挑战。我将献给狛枝同学一点小礼物!来,首先是这个!”
狛枝:“这是···未来机构的档案?可是,这个···在坐云霄飞车的时候就拿过了吧?”
黑白熊:“哎呀,就当是那一部分的后续吧。呃~另一个特典是···来,就是这个!”
狛枝:“这个标志···是希望峰学园?”
黑白熊:“对,这份档案啊···就是在希望峰学园时代制作的,收集你们几个的个人资料的档案。简单来说,就是你们自己也忘记的个人档案···”

可是问题来了。虽然【希望的象征】几乎都是【超高中级的绝望】,里面却混了一个【叛徒】。狛枝不知道谁是【叛徒】,所以他只有在确认【叛徒】的身份后对剩余的【超高中级的绝望】大开杀戒。狛枝是怎样确定谁是【叛徒】的呢?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和黑白熊谈判,想通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黑白熊的情况下从黑白熊口中得到【叛徒】的信息。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班级审判后:
狛枝:“嗯···不太对呢···我不是要来跟你吵架的···应该说是,我是想要提出合作计划才来这里的喔?”
黑白熊:“···合作?”
狛枝:“你的目的···是让这座岛上的所有人陷入绝望吧?故意让叛徒逍遥法外,一定也是为了这个吧?”
黑白熊:“嗯,算是吧!”
狛枝:“既然是这样···那我或许也能【就某种意义上】跟你合作喔。不过···要用【叛徒】的身份做交换。”

然而,狛枝被黑白熊拒绝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班级审判后:
“喔···这还真是不错···呃,当然不可以啊!”

虽然狛枝被拒绝了,他却在和黑白熊的会面中偶然间得到了一个信息:【某个人】在岛上。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班级审判后:
狛枝:“欸,最后还有另一个问题想问你。”
黑白熊:“···嗯?”
狛枝:“你在这座岛上等谁啊?”
黑白熊:“···咦?”
狛枝:“我又猜中了呢···你果然是在这座岛上等【某个人】···所以,你在等的人已经来这座岛上了吗?”
黑白熊:“···”
狛枝:“怎么样?回答我的问题嘛。”
黑白熊:“如果···是的话···如果那个人已经来这座岛的话···呼噗噗!那就没有比这个更有趣的事情了呢!啊~哈哈哈哈哈哈!!”
狛枝:“···”

【某个人】是谁?狛枝将这条信息和【未来机构的档案】联系在一起之后,产生了一种新的推论。而这种推论,才促成了【超高校级的希望】这个概念的诞生。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四章,起始:
“非常讽刺的是,希望峰学园成为【自相残杀校园生活】的舞台。那个计划的首谋···把学园的学生们关起来,逼迫他们自相残杀。被逼至极限状态的学生们,陷入不断疑神疑鬼的状态···然后···开始自相残杀。学生们自相残杀持续了好几天···但在某个时候突然落幕。在学生们团结反击下,落败的首谋在学园内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存的【6名学生们】虽然成功逃出学园···”

狛枝的推论是什么?一句话总结,【某个人】就是【自相残杀校园生活】的幸存者;他现在已经来到了岛上,在暗处观察着【超高中级的绝望】之间的自相残杀。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五章,起始:
狛枝:“我啊,我刚刚才去找人了。”
日向:“找人···?”
狛枝:“我还以为那个人已经来了···是我弄错了吗?还是···偷偷躲在某个地方,正悄悄观察我们呢···”
九头龙:“喂,你说的是谁啊?意思是这座岛除了我们还有别人···”
狛枝:“一定是那次【自相残杀校园生活】存活下来的人。”
七海:“···咦?”
狛枝:“如果是这样,很多事都说得通了吧?不这么觉得吗?”

狛枝是怎么得出这个推论的?我们梳理几个问题即可看破。
  1. 【自相残杀校园生活】是在哪里?是在希望峰学园。
  2. 希望峰学园是个什么地方?是【超高中级的才能】的聚集地。换言之,无论是被迫自相残杀的学生还是主谋,他们都是【超高中级的才能】。
  3. 主谋给被迫自相残杀的学生带来了什么?是死亡的【绝望】。由于主谋是【超高中级的才能】,所以他带来的是【超高中级的绝望】。
  4. 被迫自相残杀的学生团结反击为了什么?是生存的【希望】。由于学生是【超高中级的才能】,所以他们代表着【超高中级的希望】。
【自相残杀校园生活】的主谋是【超高中级的绝望】,参与者是【超高中级的希望】。所以反过来,既然【自相残杀校外教学】的参与者是【超高中级的绝望】,那么主谋就是【超高中级的希望】。所以,【某个人】一定是【自相残杀校园生活】的幸存者。

那么,【某个人】举办【自相残杀校外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人的目的和狛枝对于【超高中级的希望】有什么关联?

我们根据上述的4个问题及其答案往下推即可。

【自相残杀校园生活】的主谋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超高中级的绝望】击败【超高中级的希望】。所以反过来,【自相残杀校外教学】的主谋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想让【超高中级的希望】击败【超高中级的绝望】。那么,【自相残杀校外教学】中的【超高中级的绝望】是谁?是15个【绝望的残党】。【超高中级的希望】是谁?是那1个【叛徒】。所以,主谋的最终目的是让1个【超高中级的希望】击败15个【超高中级的绝望】

【自相残杀校园生活】的赢家是谁?是被迫自相残杀的学生。所以,【超高中级的希望】击败了【超高中级的绝望】。换言之,无论是谁,只要能够击杀【超高中级的绝望】,那么就可以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

所以正确答案是,狛枝认为举办【自相残杀校外教学】的主谋是【自相残杀校园生活】的幸存者,而主谋的目的是想要让特定的【超高中级的希望】击杀其他所有【超高中级的绝望】。虽然狛枝隶属于【超高中级的绝望】,但是他想要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所以,狛枝认为只要他可以在那个特定的【超高中级的希望】之前杀掉所有剩余的【超高中级的绝望】(包括自己),即使自己是【超高中级的绝望】,死后也可以成为【超高中级的希望】
8:狛枝为什么会成为【超高中级的绝望】?
这貌似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狛枝被江之岛蛊惑了,成为了江之岛的帮凶,仅此而已。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六章,班级审判:
“你们之所以会染上【超高中级的绝望】,是因为与希望峰学园的【她】(江之岛)接触!”

然而,至少对于狛枝而言,答案没那么简单。
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会被妖魔鬼怪传言吓倒吗?
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公民,会被帝国主义谣言策反吗?
一个朴素的无产阶级人民,会被资本主义利益诱惑吗?
被吓倒是因为唯物主义不绝对坚定;
被策反是因为爱国主义不绝对忠诚;
被诱惑是因为无产阶级不绝对朴素。
同理,身为【超高中级的希望】的狛枝被江之岛蛊惑,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支撑起【超高中级的希望】的理念并不纯粹。或者说,狛枝支撑起【超高中级的希望】的理念,同时支撑着【超高中级的绝望】。而答案其实就在第3部分对狛枝【绝望】的分析中。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狛枝为什么认为【绝望】微不足道:

凶手的【希望】是自己赢得班级审判;【绝望】是非凶手赢得班级审判。
非凶手的【希望】是自己赢得班级审判;【绝望】是凶手赢得班级审判。

凶手的【希望】就是非凶手的【绝望】;非凶手的【希望】就是凶手的【绝望】。因此,【绝望】根本不存在,班级审判的本质不过是凶手的【希望】和非凶手的【希望】互相打架罢了。胜出的那个【希望】,才更有资格成为狛枝心中的【能战胜任何绝望的绝对希望】。

等一下。既然狛枝认为【绝望】不存在的原因是【绝望】本质上是对手的【希望】,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逆转一下思路,【希望】不存在的原因是【希望】本质上是对手的【绝望】?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狛枝追寻【希望】的理念就会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凶手的【绝望】是非凶手赢得班级审判;【希望】是自己赢得班级审判。
非凶手的【绝望】是凶手赢得班级审判;【希望】是自己赢得班级审判。

凶手的【绝望】就是非凶手的【希望】;非凶手的【绝望】就是凶手的【希望】。因此,【希望】根本不存在,班级审判的本质不过是凶手的【绝望】和非凶手的【绝望】互相打架罢了。胜出的那个【绝望】,才更有资格成为狛枝心中的【能战胜任何希望的绝对绝望】。

非常毛骨悚然吧?如果我们把这个理念和《矛盾论》相结合的话,答案就是【超高中级的绝望】:

事物A的【绝望】是非事物A赢得特定利益;【希望】是自己赢得特定利益。
非事物A的【绝望】是事物A赢得特定利益;【希望】是自己赢得特定利益。

事物A的【绝望】就是非事物A的【希望】;非事物A的【绝望】就是事物A的【希望】。因此,【希望】根本不存在,事物发展的本质不过是事物A的【绝望】和非事物A的【绝望】互相斗争罢了。胜出的那个【绝望】,才更有资格成为狛枝心中的【能战胜任何希望的绝对绝望】。

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玩家很多时候会对狛枝的【希望】产生困惑。根本原因就在于,狛枝的【希望】就是【绝望】;狛枝既是【超高中级的希望】,又是【超高中级的绝望】。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在本质上狛枝的【希望】和【绝望】相同,但狛枝本人是不知情的。狛枝在认知上分辨【希望】和【绝望】,仅凭当事人的名义,或者说当事人打的旗号。

花村虽然杀人,但他的名义是【希望】,具象化是【想见母亲一面】,所以狛枝帮助花村。
罪木虽然杀人,但她的名义是【绝望】,具象化是【绝望病】,所以狛枝阻挠罪木。

所以,这又印证了我在第4部分对狛枝如何达成【希望】的分析:对于狛枝而言,是谁不重要,做的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希望】为名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后续分析狛枝和江之岛的关系时会用到。

综上所述,狛枝会被江之岛蛊惑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狛枝心中本来就住着【超高中级的绝望】。江之岛做的,根本不是彻底的洗脑;她不过是把狛枝心中【超高中级的绝望】从隐性变成显性罢了。
9:狛枝和江之岛的关系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狛枝是【绝望的残党】,江之岛是【超高中级的绝望】,所以狛枝是江之岛的下属。粗略地从剧情上看,狛枝是江之岛的敌人,因为狛枝憎恨着【绝望】而江之岛代表着绝望。实际上,狛枝对江之岛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狛枝和江之岛对世界发展的底层逻辑相同;恨是因为狛枝为【希望】而战,但江之岛为【绝望】而战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六章,起始:
“那么···我还能见到那个人吗?能见到我最讨厌的她吗?然后这次···这次,我能杀了我最讨厌的那家伙吗?”

狛枝认为世界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们在第2至第5部分分析狛枝【希望】的时候已经说明了,就是有才能的人吞噬没有才能的人,强大的希望吞噬弱小的希望,直到最后胜者的诞生。被吞噬的一方被称为希望的【踏板】。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一章,班级审判:
“十神真的是很优秀又厉害的班长呢···如果这样的他被杀,应该很绝望吧···正因如此,他很适合成为踏板,让被称为【希望的象征】的你们更加耀眼。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啊!”

所以在本质上,狛枝世界发展的底层逻辑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那么,江之岛认为世界发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答案就在???(神座出流)和狛枝的对话中。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六章,起始:
???:“无聊的人无法在世界上留下什么···连一点点尘埃都无法流下···所以···【老师】一直告诉我,必须进行某种程度的淘汰。”
狛枝:“看来你备受期待呢。跟我有天壤之别呀。”

【老师】是谁?是江之岛。一句话总结,???从江之岛那里得到的教诲就是无聊的人对世界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为了让世界发展,无聊的人需要被淘汰。那么,无聊的人是谁?其实就是没有才能的人。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六章,起始:
???:“···无聊。”
狛枝:“啊,抱歉···常有人说我很不会说话呢···”
???:“不是指你···而是指这个世界。”
狛枝:“···咦?”
???:“充满无聊的人。没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迫害有才能的人···明明自知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人,却不肯承认有人比自己厉害···而且还格外拼命地,要把比自己厉害的人拽下来···都是因为那群废物,害这个世界面临瓶颈。世界渐渐变得不容许自己进化。···唉,真无聊。”
狛枝:“哎,毕竟世间基本上采用多数决呀···世界绕着没有才能的人转,也是无可奈何的。”

所以,江之岛的世界发展的底层逻辑就是没有才能的人不计其数,妨碍了有才能的人对世界的发展。因此,为了让世界重新发展,没有才能的人需要被淘汰掉。在本质上,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综上所述,狛枝和江之岛都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簇拥者,所以二人可以合作杀人并不奇怪。唯一的区别是,狛枝为消灭【绝望】而战,而江之岛为传播【绝望】而战,所以狛枝与江之岛为敌。

可是,如果狛枝真的再次遇到了江之岛,他会杀了她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因为在第8部分我们分析过,狛枝的【希望】其实就是【绝望】。因此,狛枝虽然为【希望】而战,其实他也是在为【绝望】而战。这就是为什么狛枝虽然说自己想杀了江之岛,但在给出原因时就开始思维混乱。说到底,狛枝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其实和江之岛其实并无区别,在本质上都是【超高中级的绝望】罢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第六章,起始:
狛枝:“很厉害吧?我成功把我最大的敌人,【超高中级的绝望】变成我的一部分了!”
???:“喔~你去翻尸体啊···好无聊的举动喔。”
狛枝:“啊,不要误会喔。我完全只是把她当成敌人而已。正因为是最大的敌人···最讨厌的人···我才要把她的力量变成我的一部分。为此,我···呃,咦?最讨厌···吗?为什么呢···好奇怪啊···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咦?”

总而言之,狛枝表面上是江之岛的敌人,实际上是江之岛的战友。狛枝和江之岛都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簇拥者,同时也都为【绝望】而战
结语
狛枝是弹丸论破2中塑造最为丰满的人物之一,但是丰满指的是对人物多方面的塑造,而不是人物本身的正确性。狛枝虽然有着卓越的头脑,但是他的【幸运】代表着宿命论,【希望】代表着社会达尔文主义,言行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导向。狛枝充分地证明了在没有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真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对思想和才能同时培养的重要性。
3 Comments
Jul 8, 2024 @ 9:11pm 
写得真的很好,解决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
张均瑞 Feb 2, 2024 @ 2:44am 
不断的灵感和激情的碰撞,来肆意发电吧!!...本来应该是这样,但是坠入无尽虚无深渊和时不时的荒诞漩涡之类的原因,不太能解构成功力,最后还是选择以池沼抽象回复楼主罢!
↑玩哲学玩的
完美的猎获 Jul 19, 2023 @ 11:37pm 
宝藏文章